1.强迫的含义。
强迫性思维是指在思维中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导致强烈紧张不安的内心冲突,意识到这种行为或思维是多余的和不必要的,自身却无法克服这种症状。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的心理冲突所造成的心理障碍,属于神经症的一种。
第二,强迫行为的一般分类。
强迫感:明知有些想法没有必要担心,还是穷思苦想,不断地重复思考,使自己感到不安和痛苦,自己又无法摆脱。
强迫性思维:心理上出现了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强迫自己不断地回忆一些事情,强迫自己想象一些事情发生,担心自己会做一些违背道德或者社会的事情,甚至担心自己心理失常,精神疾病等等。
强迫性意图:总感觉有一种力量使自己产生冲动的想法,但是有没有在行为上的表现,这种冲动的想法,会引起自己紧张、焦虑、担忧,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强迫性动作:表现为反复的动作或某种重复的行为,自己觉得没有必要,但下意识的动作迫使自己不停地去重复。比如重复洗手,重复检查,重复检查门锁,等等。
例如,强迫症一般分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两类。

第三,强迫症的一般原因。
没有足够的自信去追求完美。具有强迫症的人,一般对自己要求严格,自我设定的标准较高,做事认真,深怕出现某些问题,所以会对某件事反复检查,如果不够完美,就会产生焦虑,紧张。
二是道德要求高。对于自己的道德标准要求很高,很多场合,做事不够谨慎,自制力不强,常常担心自己的不足,给别人留下坏印象。
四是矛盾性心理。对某件事要反复思考,要不要做,能不能做,能不能做。这种不断重复,逐渐形成心理冲突,逐渐演变成具有强迫特征的某种仪式感。造成在某些情况下,反复思考会反复出现。
第四,强迫症的普遍治疗。
第一种是强迫动作,主要指反复性地重复某一动作,明明知道该动作不需要重复,甚至知道该动作是多余的,但自己却不能阻止该动作的发生。
通常采用行为主义治疗,症状基本可以缓解后才进行治疗。也就是说,这种行为一旦发生,就会附加上一种刺激,使之感到痛苦,必须停止。
比如重复数,重复检查,就可以采用手上带着橡皮筋的方法,当大脑中出现这种无法控制的动作时,自己主动拉起手腕上的橡皮筋来对抗这种强迫动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当症状减轻到一定程度,橡皮筋就可以被去掉,以后再出现这种动作,大脑中就会出现橡皮筋的抗压能力,用自己的意念就能慢慢调理。

另一种是强迫式思维,这是一种自动的思维模式,通常思维似乎不受自己主观控制,自动产生某种想法或想法,自己想要清除却无法清除,在大脑中反复出现。
通过对其原因的理解,使求助者对症状中的非理性观念有了认识,认识到问题的非严重、不合理,甚至这种观念也非常幼稚,通过对其存在的理性认识,慢慢地改变非理性观念,逐渐减轻症状。
咨询人员可以对求助者进行适当的放松训练,从而缓解焦虑症状。在这期间,要与寻求帮助的家庭沟通,让他们不要要求太多。不要过分强迫求助者改变病症,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理性帮助求助者改变病症。
总而言之,引起强迫症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与年龄阶段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是儿童期,早期就进行治疗,只要采用注意力转移的方式,一般也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如年长的求助者需要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找出引发具体情况的具体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疗方案。